推薦:張家界導游網 官網認證微博開通 >>>
出桑植縣城東,沿酉水上行約40余公里處,可見一近百余米高攔河大堤巍然聳立。從壩腳走上壩頂,浩瀚開闊的雙泉水庫即展現到了眼前:那水碧如綠豆,清澈可飲。微風拂過,漣漪不斷。乘船至湖中一游,更覺兩岸山峰青翠環(huán)抱,庫中湖水波光粼粼,景色秀美如畫,令人心曠神怡。
據桑植有關水利工程簡介得知,雙泉水庫為中型水庫,它動工興建于1965年,1968年筑成大壩并開始蓄水。庫容量為1080萬立方,可控流面積23平方公里,灌溉耕田達3萬畝。
雙泉水庫成立以來,在灌溉、發(fā)電、調節(jié)洪峰等方面無疑起過很大作用,但修建這座壩付出的各方面的代價也可以說是很大的。當年,該水庫初建時,本人年僅11歲,父親曾帶我到工地參加過萬人大會戰(zhàn),那背巖挑土,摩肩接踵的熱火朝天景象至今還令我難以忘懷。當時,指揮部所設的高音喇叭中,不斷朗誦著毛主席的《水調歌頭》一詞:“才飲長沙水,又食武昌魚。萬里長江橫渡,楚目極天舒。任憑風吹浪打,勝似閑庭信步……一橋飛架南北,天塹變通途。截斷巫山云雨,高峽出平湖,神女應無恙,當驚世界殊”。其時,我對廣播中反復念這首詞的含義并不太懂,后來才漸明白,修建這雙泉水庫,也就是為落實偉大領袖的“最高指示”;讓“高峽出平湖”,那個年代,干什么都是一窩蜂,一刀切,只要是領袖的“最高指示”,哪怕是藝術詩詞,都要不折不扣地去遵照辦理,也不管合不合乎實際。本來,這首詞是毛主席在1956年游長江時,針對想修建三峽大壩而作的設想。詞的內容充滿著浪漫主義的情懷。后來,這首詞公開發(fā)表,全國人民深受歡欣鼓舞。不久,大躍進運動來了,大煉鋼鐵,大修水壩水庫的建設,競如火如荼地在各地開始進行。桑植雙泉水庫也就是在這種大的歷史背景下開始籌備。到1965年后,該水庫正式動工修建。那時搞建設很少機械,修壩全靠打人海戰(zhàn)術??h里抽調勞力,都是按任務分配,并實行軍事化建制管理,每個公社組織一個營,由民兵營長帶隊。大突擊時,幾乎所有社員都要前去參戰(zhàn),糧食還要自帶,這樣苦戰(zhàn)幾個冬春,到1968年,水庫大壩總算修成并蓄了水。但沿河兩條長達數百里的灌溉溝渠還要修建。此后,縣里又按人口比例,抽各生產隊部分勞力到工地長期修渠。因為通水渠道還要翻山越嶺過溪過河,沿途地質復雜,涵洞、倒吸管很多,修建起來十分緩慢,結果,這修渠就成了馬拉松工程,前后一直延續(xù)了十余年之久。
長期的水庫工程修建,給各生產隊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壓力。數以百萬工日的勞力抽調,使得許多生產隊的生產被過多地耽誤,修此水庫又未能給這些生產隊的社員帶來任何實際收益。每到青黃不接季節(jié),反而有不少社員連吃飯都成問題。被抽到水渠土地修建的常年民工,每天尚有一斤糧食和3角錢的補助,但也僅能維持基本生活,卻不能給家中任何幫助。更可嘆的是,在十余年的修建水庫工程中,因為大量勞力聚集,需要燒柴煮飯,沿水渠線百余里的山林植被幾乎全被砍伐而盡。水庫建成后,下游的河道亦經常干枯少水,河床裸露,河中的魚也少見了。由于森林被毀,稍逢下雨,各光頭山的泥沙俱下,酉水河遂成一片渾濁。
20世紀80年代,農村實行生產承包責任制以后,體制得到轉變,“一大二公”的年代終于一去不返。此時雙泉水庫亦竣工完畢。酉水沿線的山林開始得到重視綠化,沿河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隨即也得到逐步好轉。
如今,數十年過去,回頭再看酉水河的這座高大的雙泉水庫,可以說,當年修此工程有利亦有弊,有得亦有失。其中的經驗與教訓,實在都值得后人好好去汲取。